<em id="x7bjn"><nobr id="x7bjn"></nobr></em>

                      <span id="x7bjn"></span>
                      <var id="x7bjn"><nobr id="x7bjn"></nobr></var>

                      歡迎來到安徽巨聯電氣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內頁

                      國家能源局原監管總監李冶:實現從能源裝備大國到能源科技強國的跨越需久久為功

                      發表時間:2022-10-25 瀏覽次數:892

                      國家能源局原監管總監李冶:實現從能源裝備大國到能源科技強國的跨越需久久為功


                        北極星智能電網在線訊: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能源行業的低碳化轉型已呈必然之勢。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能源裝備生產制造能力的提升便是能源行業低碳發展的利器。

                        國家能源局原監管總監李冶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國能源裝備技術進步雖然日新月異,但實現從全球能源裝備大國到世界能源科技強國的跨越,仍需久久為功。

                        李冶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清潔能源裝備創新發展的領軍者。以電力技術為例,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約24.7億千瓦,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電力大國。我國的領軍者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電力技術與裝備全面進入“百萬時代”,單機容量百萬千瓦級發電和百萬伏交直流輸電技術與裝備不斷刷新世界紀錄。二是可再生能源裝備后來居上。截至今年8月底,我國風電裝機容量約3.4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3.5億千瓦。風電機組產量、裝機規模穩居世界第一。風電產業鏈完整,形成了完備的風電設備制造體系,7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入列全球前十。光伏產業占據全球主導地位,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分別占全球產量的76%、96%、83%和76%。三是特高壓輸電技術裝備連創世界紀錄。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制造并建設了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輸送距離最長、輸送容量最大的晉東南-南陽-荊門、云南-廣東、昌吉-古泉等系列特高壓輸電工程,全面掌握了1000千伏交流、±1100千伏直流及以下等級的輸電技術,輸電裝備技術水平、設備規模、試驗能力等均領先世界。

                        在李冶看來,我國能源科技裝備產業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久久為功。與建設能源強國的要求相比,我國能源科技裝備創新還存在明顯差距:一是部分能源技術裝備仍然存在短板,一些關鍵零部件、專用軟件、核心材料等仍然依賴國外。二是能源領域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裝備相對較少,與“雙碳”目標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需求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三是推動能源科技創新的政策機制有待完善,如何更加有效地依托能源轉型需求帶動能源科技裝備創新還需要持續完善政策措施。

                        李冶表示,我國在推進能源裝備自主創新的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好的經驗和做法,值得總結并發揚光大。一是依托工程,解決應用推廣難的問題。重大能源技術裝備研制周期長、前期投入大,只有落實了依托工程,裝備制造企業才能根據重大工程的特殊需要開展工作,尤其是突破首臺套示范應用的巨大障礙。二是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能源重大技術裝備的研制、示范應用和推廣是一項系統工程,通常需要跨單位、跨行業、跨地區組織才能奏效,且時間跨度大,技術難度高。推進能源重大裝備自主化必須建立強有力的協調機制,從國家戰略高度統籌協調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從技術創新、裝備制造到工程應用一體化協同、形成合力。三是圍繞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需求突出重點。四是依托市場需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我國巨大的市場需求給裝備制造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巨大的市場需求也是我們科技裝備創新的戰略資源。但是,強調依托工程和加強協調,并不意味著不重視市場機制的作用。依托工程和加強協調,主要解決重大裝備“首臺套”研發和應用等少數市場失靈領域的問題,其余應由市場競爭解決的問題,要堅決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


                        特別聲明:轉載其他網站內容,出于傳遞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時并不代表贊成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內容僅供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久久亚洲A片com人成